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重庆市港航海事事务中心,重庆 400020)
摘要:系统分析了重庆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湖北、江苏等地经验,提出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建言献策。
关键词:船舶工业;重庆;航运中心;建设
船舶工业作为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重庆船舶工业既面临国家战略布局、绿色低碳转型等带来的新机遇,也承受着产能萎缩、竞争力下滑、技术瓶颈制约等严峻挑战。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探寻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重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三线建设”的产业转移,重庆地区在70、80年代即具有建造长江省际客船和大型柴油机制造的能力,以川东造船厂、东风造船厂、四川省船厂等为代表的国营及军工企业,其技术水平与制造能力已经达到国内较高水平。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部分民营资本陆续进入造船市场,低质扩张、低价竞争、沙滩造船等情况严重影响了重庆整体造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有造船企业逐步萎缩和退出,与沿海、东部、中部地区的造船水平差距日渐拉大。
全市现有船舶修造企业48家,较“十二五”末减少52%,主要集中在长江干线沿线的涪陵、万州、云阳、丰都等区县,占比达81%。这些企业中,钢制船舶生产企业中一级Ⅲ类4家、二级Ⅰ类10家、二级Ⅱ类7家等,铝制和玻璃钢船舶生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全市具备船舶建造能力的企业不足20家,年建造能力仅35万船舶总吨(约50万载重吨),可实现船舶工业产值约20亿元。
全市船型标准化率已达90%,但“一船一图”现象仍较为突出,现有修造船厂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工艺水平难以适应豪华游轮、高档游艇和各类公务船艇制造需求,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及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也亟待提升。除川东、中江、泽胜等少数企业外,多数船厂以建造内河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传统船型为主,建造模式以整体建造居多,且在新能源船舶、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方面能力不足。例如,重庆民生轮船公司首艘甲醇-柴油双燃料集散两用船“民厚”轮因本地技术能力不足,蕞终选择在宜昌市枝江船舶工业园建造。
近年来,长航东风、川江以及东港产业等老牌船舶制造厂已退出船舶制造市场,中船集团已计划关闭川东船厂(长江上游技术实力蕞强船厂),不再承接新船订单。重庆船舶工业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与周边省份差距逐渐拉大。以湖北省为例,仅宜昌市就有船厂41家,其中一级企业5家、二级企业13家、三级企业23家,船舶建造能力达到50万总吨,超重庆39%,且连续五年新建大型船舶均超过100艘,承建了长江中上游80%以上的万吨级大长宽比示范船,其中45%为重庆船东出资建造。
重庆船舶配套企业数量少、技术含量低,成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缺乏完善的船舶产业链,本地配套支撑明显不足。特别是随着原有的主力造船企业的逐步退出,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在本轮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政策推动下,船东苦于甲醇发动机供货问题,大量新建船舶被动选择过渡能源LNG作为动力,其中重庆民生公司原计划新建的8艘甲醇-柴油双燃料船也因此调减为4艘。
全市现存船舶建造企业不足20户,其中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年造船能力不足50万载重吨,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效率、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需求。据了解,2023年全市造船完工量仅49万载重吨(占全国的1%),新接订单量不到2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约10万载重吨,三大指标连续3年持续下降。2024年全年造船完工量仅约30万载重吨,受国家“两新”政策刺激,重庆船东新增的200多艘LNG动力船舶中约70%订单流失至湖北等地。
重庆船舶工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专业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导致在新能源、智能化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较少,技术瓶颈问题突出。目前,全市具备设计能力的单位不足20家(其中船厂占30%),且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多数船厂的建造工艺仍停留在传统水平,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的应用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对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船舶的需求变化。
虽然重庆市已在动力电池和LNG、甲醇、光伏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国家层面对长江航运新型能源利用规划和配套政策等方面缺乏统筹,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市场推广和规模化应用受到制约。岸基配套补能设施也严重不足,目前全市仅长江干线座水上LNG加注站,尚未布局甲醇加注站,岸基充(换)电设施也几乎空白。
重庆船舶工业面临着人才流失、高素质人才缺乏的困境。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共514人,其中从事本专业(航运相关)且留在川渝地区的仅46人。另据了解,仅在宜昌市枝江船舶工业园区务工的重庆籍技术人员就有500多人。这导致船舶制造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受限,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难以提升,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现行的《中国造船质量标准》《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标中船等沿海造船企业,并不适合内河及地方船舶生产企业的发展情况,实际也难以执行到位。因现有行业标准太高,客观上导致全市船厂资质评定“无标可依”。此外,地方造船行业缺乏“船舶造价预算”的编制标准或依据,导致行业低价竞标,造船质量难以保障。
近十年,重庆船舶工业基本上处于失管状态,主要由造船行业协会等组织维持着行业的“自然繁衍”。没有主管部门牵头,难以出台引导行业发展的规划;没有相关部门协同,难以制定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没有激励政策支持,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船舶工业发展长期呈现出项目审批无序、闲散资本盲目圈地、项目规划质量不高、有执照有资质无场地、低水平高污染造船等乱象。
三、兄弟省市船舶工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湖北模式: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体系
联合福建、安徽等地发起《“六省一市”区域协同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重点围绕绿色船舶信息系统、推进系统、生态系统等领域开展投资布局。设立“长江绿水基金”(总规模100亿元),推动武汉、宜昌等城市差异化发展,打造全国内河绿色船舶示范省份。
(二)江苏路径:打造世界级船舶产业集群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产业链协同,推动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重庆提供了重要借鉴。江苏依托5.61万家船舶相关企业,力压山东(4.11万家)、广东(4.08万家)位居全国头部,形成了南通、泰州、扬州等国家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
四、推动重庆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重庆船舶工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拥有重大的发展机遇。船舶工业以往“过剩产能”的政策定位亟待调整,应将船舶工业重新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加强工作统筹,协调部门资源,以抢抓国家“两新”政策和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等战略契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体系”的节奏推进,助力重庆船舶工业重焕生机。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川东船厂改制并划转地方,联合中江船厂等优势企业整合市内船舶制造资源,组建大型船舶制造集团,构建产业联盟。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向船舶配套领域转型,对新进入船舶配套领域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船舶配套企业。规划建设涪陵、万州船舶工业园,搭建船舶总装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对接平台,组织供需对接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船舶技术创新中心、船舶工程算力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对船舶企业开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建重庆市船舶工业科技攻关团队,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高端加值中小型特种船舶、重庆江海直达船、三峡新通道船型等关键技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设立重庆船舶工业科技创新奖。
制定重庆船舶制造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规划,推广绿色技术,组织企业开展甲醇燃料、电池动力等绿色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应用绿色技术的船舶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建设智能工厂,支持船舶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制定长江干线及主要支流沿线充(换)电和甲醇等清洁燃料加注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补能设施建设。对使用新能源船舶的企业和船东或者货主,给予运营补贴和奖励,降低新能源船舶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结合重庆内河船舶工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地方船厂发展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解决“无标可依”的问题。同时,推动“船舶造价预算”编制标准的建立,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防止恶性竞争,保障造船质量。政策层面,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数字造船设计软件和制造设备,支持企业引进机器人焊接和检测等智能制造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探索试点库区旱坞修造模式船厂的规划和建设,降低造船成本,提升行业竞争力。
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船舶展览和推介会,搭建市场推广平台,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策划和宣传。成立船舶工业产业联盟,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船舶产业合作。借鉴湖北模式,由政府主导,联合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组建船舶供应链公司,搭建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功能,促进产业融合。
设立船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船舶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对从事高技术含量船舶研发、制造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对船舶企业购置先进设备、开展技术研发等费用,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船舶设计、制造、管理等专业课程,培养一批适应船舶工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船舶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来渝工作,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安家费补贴和科研项目支持。
重庆船舶工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拥有重大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重庆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宜昌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