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江油市大堰镇:“乡贤”10年担孝义领航村民传美德
忠与孝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大堰镇红旗村外来“乡贤”能人张建平,以长孙的身份,隔代行孝,义务赡养奶奶10多年,以“孝”作表率的思想,不仅受到四邻五社的欢喜,同时赢得同行和对手的赞誉。
“婆婆,现在天气好,您要多晒晒太阳哦!”“婆婆,您要多吃点哦!我过几天回来看您呵!”……一边用手推着轮椅,一边介绍田间家事,这位男子叫张建平,原是遂宁市蓬溪县红江镇顺江村人,现年41岁,是老人的长孙。
老人叫唐素贞,今年110岁。从2011年起,张建平主动担当,义务赡养奶奶,用10多年的坚持践行中华民族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隔代养老”的孝老爱亲故事,成为十里八村的茶语美谈。
唐素贞老人育有5个子女,张建平的父亲是老人的长子,张建平是长孙。身上有责任,心中有担当。作为长子,张建平的父亲主动操持母亲的日常生活。父亲的责任和担当,在张建平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孝顺的种子。
80年代,张建平的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居住,生活由5个子女共同照顾。每次奶奶生病住院,家人都要给张建平打电话,让他回来带奶奶到医院看病,而张建平都不推诿,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匆忙从绵阳赶往遂宁。
从绵阳到遂宁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每次奶奶生病,张建平都要来回奔波几趟,不仅花费时间,而且他还心疼奶奶要多忍受一个多小时的病痛折磨。
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几次后,张建平就与家人商量,想把奶奶接到自己家中,与父母一起住,由父母给奶奶做饭、洗衣,张建平负责奶奶的生活、医疗等一切费用开支。征得家人的同意后,从2011年起,张建平就开始赡养奶奶,而这一照顾就是10多年。
“我孙儿好哦!我孙儿好哦!”说起孙子张建平,唐素贞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朴实的话语中幸福满满。
张建平赡养奶奶后,不但在生活上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而且在精神上也总是关心倍至。今年3月的一天,张建平回到家里,他像往常一样坐在奶奶身边,拉着她的手,与她聊天。当听到奶奶说走路时间长了,脚没劲时,张建平就嘱咐母亲去买点猪脚,炖给奶奶吃。现在,炖猪脚成了一家人午餐中的一道主菜,而且家人也没有因为经常吃这道菜而抱怨。
张建平不仅赡养奶奶,而且也赡养父母、岳父母,从不厚此薄彼。张建平的岳父患有脑溢血,张建平得知三七是治疗此病的有效药。此后,只要张建平到外地工作,他都要留意当地的三七品质和价格。今年2月,张建平到云南出差,因为他听说云南的三七品质好,所以他就想给岳父买点三七。那天早上天不亮,张建平就去市场买三七,并打成粉末。晚上9点多钟回到家后,张建平顾不上旅途劳累,把三七粉送到岳父家中,并叮嘱他坚持服用。
“他经常去陪我父母聊天,还给他们买好多、好贵的礼物哦。”说起张建平,妻子“责怪”的言语中满是幸福。
现在,张建平在绵阳买了一套一楼带花园的房子,给奶奶和父母住,方便他们出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张建平的孝爱引导下,他所在的大堰镇 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孝爱村”,人人敬老、家家爱老,一幅孝亲敬老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英雄,从来就不在书本里,也不会从天而降,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张建平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他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关爱家人、回馈社会,他让自己的小爱发出了大爱之光……
经多年的艰苦打拼,张建平事业有成,成立了自己的电梯公司和农业合作社。但对故土的热爱、对老人的关爱始终在他心中。
张建平看到遂宁老家的乡村道路,是80%的村民“经济命脉”,快速穿梭的车辆给周边群众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张建平便出资20000多元钱,为村里铺设了一条长300多米的减速带和部分防护设施,给村民撑起了一把安全“防护伞”。
面对城市小区居民老龄化严重形势,张建平决定把对奶奶、父母和岳父母的爱惠及给更多的老人,他带领团队克服诸多困难,加入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惠民工程中,以蕞优的质量、蕞低的价格为成都、绵阳、德阳等地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老人出行。
护卫粮食安全,满足群众需求。2021年,张建平瞄准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在江油市大堰镇投资80余万元,流转4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水稻等有机作物,为绵阳、江油提供有机粮食、放心食品。张建平的有机农场,带动了周边群众热情参与,他们跟着纷纷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路线,一时间,红旗村打起了“有机牌”。
“一个平凡的人,却用10余年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赞歌。江油市爱情谷马术俱乐部董事长谭继旭如是说,他与张建平深度合作,并非看重张建平的实力,面是他朴实厚重的人品。
大堰镇引进外来“乡贤”,不仅为当地村民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也为红旗村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找到了新路径,不断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版权声明:本文由宜昌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