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引资超300亿元!宜昌高新区市场化改革重塑新引擎
6月的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处处涌动着招商引资的“速度与激情”。
18日,在洛阳联创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宜昌高新招商投资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正与项目负责人贺霄飞深入研讨图纸细节,推动项目加速开工。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产业项目,是该公司成立后签约落地的首个“果实”,更是宜昌高新区市场化改革的生动注脚。
去年12月,宜昌高新区突破传统招商思维,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宜昌高新招商投资有限公司。
就在当月,公司了解到洛阳联创有意投资布局硅碳负极项目,便迅速与企业取得联系,经过多次线上线下交流拜访,项目于今年1月中旬签约,3月成立项目公司。
对此,贺霄飞盛赞:“招商团队精干、专业、高效、务实,从接触洽谈到签约落地的‘宜昌速度’令人惊叹。”
高效的背后,是一场从理念到机制、从身份到效能的系统性重塑。
“由过去标准的‘甲方’到如今角色彻底转换,揣着方案‘三顾茅庐’,以专业服务和长远价值打动企业,成了地道的‘乙方’。”招商三部负责人梁泽仁的感慨,道出了改革中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这支31人的“精锐部队”,55%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法律金融持证比例高达50%。梁泽仁曾是宜昌产投集团下属子公司同富公司的基金经理,如今活跃在招商一线。李国龙等人主动放弃行政级别和公务员身份,义无反顾投身这场市场化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思维,让团队主观能动性更强,工作更灵活,更能敏锐捕捉并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李国龙坦言。
公司建立了全新的企业化管理和激励机制。“‘多招多得、少招少得、不招不得、上不封顶’,将员工收入与招商实绩紧密挂钩,蕞大程度激发干事创业的潜能。”公司副总经理谢维介绍。
针对基金投资这一关键抓手,公司更是设计了一套从项目筛选、立项、尽调、投资到退出的全流程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投资决策的专业性和效率。
告别“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宜昌高新招商投资有限公司聚焦宜昌市及高新区“3+2”主导产业,深度梳理产业链图谱,成立现代化工及新能源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及算力经济四个攻坚专班,围绕细分赛道精耕细作。创新运用“以投带引”模式,通过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双创”基金,以资本为纽带,深度绑定优质项目。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短短半年,这支“精锐部队”便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半年成绩只是起点。”公司董事长张伍展望未来,目标清晰:将持续深化城区联动招商,推动已签约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围绕主导产业方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挖项目资源,以“招大引强、培高育新、聚链引群”为战略导向,不断创新招商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宜昌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