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发展史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因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还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同时拥有物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资源、能源,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节约较高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若该地处于新一轮规划范围之内,则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获得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头部,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趋势发展[2]。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旧工业建筑转型的基本方向,而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为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类型。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和历史性工业建筑是旧工业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3]。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只有现存历史,而无历史,但相对而言其历史沉淀不足,存在时间较短,因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较小,物质价值较高。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头部,空间结构的独特性。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体量较大。工业建筑物通常为排架结构,厂房柱距在6至9m之间,能够进行空间的二次分隔,且结构较为坚固。工业建筑处于生产的需要,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外观大气简洁,并需要配置有多种结构较为特殊的机械设备等构件[4]。第二,主要特点为建筑属性。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属性为其特定的美学价值和物质特性。工业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产价值后会遭到废弃,且结构坚固,体积巨大,并为一批高质量、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源[5]。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对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来说,通常不应选择博物馆冻结式静止的保护方法,依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转型方法包括:头部,重新开发,局部拆除。对于超出特定范围的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可通过重新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开发出该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在工业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其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与周围建筑物的基本风格相互统一,强化工业建筑物的时代感[6]。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大尺度,因而能够为设计者和建筑者提供蕞大的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空间,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办公空间的商用开发方向,娱乐休闲空间方向,展示空间方向,旅游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方向。
历史性工业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也就是工业地段和工业建筑物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能够直接反应历史实际,以及特定时间段内工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面貌。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头部,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历史意义优于其他建筑物。人类通常十分眷恋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历史性工业建筑具有自身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且这一历史价值明显高于其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第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其工业工艺发展的主要记载主体。同时,受到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影响,其所具有的认同、教益、纪念等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文物古迹式的保留和保护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头部,原址重建,原貌恢复。因为历史性工业建筑的通常经过了数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必然会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通常可以选择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复的改造方法,从而尽可能恢复期历史文化内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历史性工业建筑在实现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保留与保持的基础上,可依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内部改造。
历史性是历史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转型方向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常见的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包括:头部,商务旅游与工业博览综合的开发方向。将其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或是工业博览馆,可举行旅游、商务贸易与交流活动、招商活动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可在历史性工业建筑原址向建设部分公共娱乐设施,将其作为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第三,主题博物馆方向。博物馆是该转型方向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艺生产过程。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旧工业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分别对非历史性与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彰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旧工业建筑通常风格明显,且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为建筑物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恢复生机,不再沉默,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设计和规划人员是否具有巧妙的构思。工艺技术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安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应注意实现相关施工检测技术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良好结合。
[1]李淼.可持续发展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0--1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l):34--36
[3]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1--12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工业遗产;沈阳市铁西区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工业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大量的工业遗存就此形成。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设施的不断更新使相当一部分的工业遗产变得岌岌可危,而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研教育价值则是不可估量的。
目前,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尚未成熟,经验和意识都相对落后,而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典型区域——沈阳市铁西区为例,对该区域内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进行分析,结合铁西区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探究虚拟经济视角下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发展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广义虚拟经济观,把有别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定义为虚拟价值,而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就是虚拟经济。随着全世界都在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世界已经进入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就是“人本”经济,是立足于价值再造,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商品经济,是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大增加的经济。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涵盖在内,所以,广义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非物质经济[1]。
我们可以采用“虚数图像表示法”分析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宋可为在《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启示》一文中,根据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1806年公布的虚数图像表示法,认为虚数也能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提出:“将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用实轴表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实体经济,虚轴表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 [2] 并得到图1的图形表示法。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到,θ角越接近0度,则实体经济状态所占比重越大;θ角越接近90度,则广义虚拟经济状态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工业基地来说,在日常工业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时期,主要是生产用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实体经济产品,所以θ角较小;而成为工业遗产之后,该工业基地主要通过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博物馆,创建文化长廊等模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θ角较大,如图2所示。
可见,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实体经济价值比重较小,广义虚拟经济价值比重较大的状态。而虚拟价值的增加主要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它的文化根源,这也就是它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遗产自然成为了工业文明的成果,成为了一个城市抹不掉的记忆。就沈阳市铁西区而言,作为新中国工业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它的存在证明了我国工业活动的起步和发展。所以,在工业遗产的开发中蕞不能忽视的就是历史,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充分展现历史原貌,从而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是头部生产力。任何工业遗产都保留了它的科技价值,在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中,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科技价值。当科技成为历史的时候,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也随之彰显。铁西区重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区域,其独有的生产流程和工业技能等都是科技价值的体现,在进行工业遗产开发时应当予以重视。
在工业遗产开发的过程中,欣赏者的视觉感受是不可忽视的。工业遗产中的建筑一般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和特征,这对学习和研究特定时期的建筑设计与审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参观工业遗产的时候,参观者往往也会注意到不同的工业遗产风格、样式上的不同,这样的参观与游览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加深了游客对工业遗产的认识。铁西区构建的“一廊、两馆、两园、一场”为代表的全景式工业遗产脉络,正是这种美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论文摘要:介绍了工业遗产的内涵,明确了城市工业遗产的价值,探讨了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及条件,论述了城市工业遗产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工业技术的飞跃带来了城市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革。传统的工业文明受到强烈的冲击,大量的劳动力由第
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许多位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地价上涨、环境保护等因素逐渐衰落或迁出市内,位于市内的旧工业建筑大多丧失了原来的产业功能,面临着人们去与留的选择。这些旧工业建筑往往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工业遗产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很多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不断受到毁灭性的威胁。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还有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
(1)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以及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人创造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同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特有的史料价值,在肯定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护好工业遗产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再则要做好再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业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
旧工业建筑在基础设施、结构状况、区域位置、历史文化性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旧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改造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投资风险小。
首先,旧工业建筑的基础设施在给排水、电力电讯、燃气动力等方面的容量远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改造项目可以以原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不用增加新的市政设施接口,只需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大容量或改变位置,改进设备即可,此一项即可有效减免投资方和政府的前期投入。其次,工业建筑往往都具有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结构受力简单明了,具有共性,便于安全可靠地进行改造。蕞后,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而且还节省了拆除原有建筑和清理场地的费用。
2.2旧工业建筑空间开敞,平面规整,立面平整简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强
旧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间结构、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工业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不仅层高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在平面形式上旧工业建筑一般规模大、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体现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的平面形状大都规则整齐,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在立面造型上我国旧工业建筑大都为近代建造,建筑立面一般简捷、整齐,而且其外墙一般为围护墙,改造时可以根据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为立面的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可塑性。
2.3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性的优势
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相比较,其蕞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其历史文化性,时间在旧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烙印。旧工业建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把时间所赋予旧工业建筑独特的历史场所精神与现代的崭新空间进行对比、碰撞和交融,往往能造就出不朽的建筑杰作。
3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类似广州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仅仅依靠若干大型的体育活动场馆是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而现如今广州市区内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开发修建的剩余用地,大量的老建筑,尤其是有着良好利用条件的老工业建筑就成了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要素。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人们比较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为满足城区居民所提供的精神需求和智力支持。随着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及经济结构调整,城区的相当部分工业建筑已被拆除,建成了商品房和公共绿地。但还有剩下的部分老厂房、老仓库零星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各个区域,客观上要求加快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事实上,在总体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旧厂房由于内部结构破旧,外观景致陈旧,周边环境脏乱,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不相符的“瑕疵”,要么被关闭闲置,要么随意改变土地、房屋用途、临时地租借给小商铺、小公司、小作坊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一种自发的、非常规的从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改变,缺乏整体协调,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行政管理职能的交叉,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仍旧无法体现土地蕞佳利用效果,阻碍了区域功能和形态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不利于土地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新晨
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沟通、理解和友谊,为城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提升社区环境和街道建设的文化品位,有利于社区及街道的招商引资。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可以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有效的和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结合起来,使老工业建筑从新获得新生。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海是我国历史建筑保护较早的城市,早在一九九一年就颁布了中国头部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杭州与上海距离较近,在城市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历史建筑保护也启动较早,开展较为成熟。通过对两个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发展的比较,分析特征,总结经验,进而促进历史建筑保护和发展。
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以来,上海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大概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
在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处于城市历史建筑整修与功能改造阶段,历史建筑原样保存与修复是当时改造的核心思想。在这个时期,主要关注于城市建设,对旧建筑的保护和更新重视程度不高,但出于文物保护和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目的,对重要的文物建筑进行了初始的修复与维护,同时也开始对以石库门住宅为主要类型的居住历史建筑进行了功能性的改造。
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是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全面展开阶段。1991年,上海颁布了国内首部保护城市重要历史建筑的地方法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近代建筑的范围,确定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判断准则: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三值”标准。被列入名单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有了明确依据。与此同时,旧城改造全面开始,在房地产开发中,没有列入保护名单和控制范围的历史建筑被大量拆毁。这一时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仍处于初始的探索期,学术上对于历史建筑的真正价值和该如何去保护,保护与改造还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尽管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实践已经日益增多,许多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技术问题也开始得到研究,但学术上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意义价值方式、程序等的研究还没有较为明确的共识和思路。
从1997年开始,经历了自发探索的改造与再利用阶段。一些艺术家、建筑师、学者对历史建筑的艺术偏爱和研究成果使得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进入了理性的自发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拆、改、留并举”的方针。1997年开始设计的新天地广场项目是商业性改造再利用有代表性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保护历史建筑的民间力量日益壮大,钟情于历史建筑价值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开始寻找有价值历史建筑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改造和再利用。从1998年开始,苏州河边的大量工业仓库建筑开始吸引艺术家的驻留。
从2002年开始,历史建筑保护进入了自觉的保护与改造利用阶段。不论是学者还是建筑师、开发商都对旧建筑的保护意义改造价值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尊重历史和动态的保护与改造得到社会的共识。上海市逐步完善了对旧建筑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的相关法规管理制度和规划控制。在市场方面,实施了建国中路8号桥、外滩3号等一批商业性历史建筑改造项目。同时,市中心大量的旧居住建筑被餐饮娱乐业的私营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的改造再利用为餐厅,酒吧和俱乐部等。城市产业历史建筑也成为改造再利用的热点,被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业区等利用。政府、开发商、建筑师对历史建筑如何在新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态度,对其的保护与改造也更为理性化和制度化,使得上海对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渐渐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同时,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实际操作的运作机制自上而下开始积极地探索起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推倒了一大批的历史建筑,使杭州历史名城风貌受到较大影响,城市面貌日益通俗化和雷同化,城市整体的古城氛围基本已不复存在。近年来随着保护理念的提高,保护意识的增强,杭州市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保护的内容方面,除了文保单位和历史街区,对不够文保单位级别,但是构成城市历史风貌基础的历史建筑,也有了重新的认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法规条例及保护规划,纳入到城市历史保护体系中。
在2002年新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杭州市已经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纳入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明确提出了要保护好城市的优秀历史建筑,并通过全市范围的普查,初步提出了拟保历史建筑名单。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开始有意识的对有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在城市旧区改造中抢救保护了清河坊等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保护办法明确了管理的部门、职责,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确定的依据和原则以及保护的内容、措施等,是保护工作制度化,极大的推进了杭州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根据保护办法,
自2004年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杭州市头部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至今,已公布六批历史建筑共计337处。列入保护名单内的历史建筑编制了相应的保护规划,相关部门都将其记录档案,设置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并与历史建筑所有人和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也日渐成熟,工作纳入正常轨道。
关键词:宜昌市;废旧工业厂房;历史性改造
随着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及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剧,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工业城市中,由于第三产业的新起以及高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部分的老工业面临倒闭和迁址,由此产生的废弃厂房很多都被暴力的拆除,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能源,文脉等问题。宜昌市的这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废弃厂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建筑类型,不仅能很好地放映了那个时期建筑技术和建筑处理手法,而且对城市文化脉络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改变废弃工业厂房这种不恰当的利用现状,并且让很多人明白废弃工业厂房的合理改造和利用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课题探索从城市的角度对宜昌市的废旧工业厂房提出几种可能的改造方向。
宜昌市的现代工业建设的头部次机遇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期间,诸如中南橡胶厂、宜昌827厂等工厂先后建立,而第二次机遇则是中央计划进行三峡大坝的试水工程――葛洲坝工程。宜昌乘着这两次机遇,大量发展工业,葛洲坝工业区和伍家岗工业区等工业区先后建立。他们是宜昌老旧工业的代表。
为了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宜昌)于2008年4月建立,与原有的亭工业园区相结合,拉动了宜昌第三次工业大发展。随着宜昌工业中心迁移,原来的大量公司和厂房均向亭区搬迁,导致原葛洲坝和伍家岗地区工厂大量废弃。其中较为重要的工厂的分布如下表:
被废弃的大量工厂在结构方面依旧完整,进行再次利用的潜力巨大,相比于拆除后新建,对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更能节省人力与物力。其次,对旧工业厂房的改造还能引导产业发展,利于后续的经济价值开发。
在拆除原有建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从而给环境带来额外的负担。对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宜昌许多的居民是三线建设时期迁入的,那些废旧工厂是他们青春的记忆。对其进行改造能更好的保留这些居民的回忆,能更好的留下这段历史时期的印记。
4.1.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案例分析
德国鲁尔区曾是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20世纪60年代以后,鲁尔地区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成煤炭、钢铁生产、电子信息等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园区。它通过保留原有历史工业建筑,改变设施及场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园中含有青少年培训中心,用旧工厂改造成的“舞台空间”和博物馆、餐厅、艺术家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意产业。经过20年的更新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成了一个技术博物馆和休闲区。
从改造策略上看,振兴老工业基地要优先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力争多种行业协调发展,推动城市新产业新工艺开发。同时深入挖掘老工业潜力,要充分利用、保护、挖掘历史传统建筑蕴含的文化价值。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改造建成创意工业园区。
成都东区红光电子管厂厂区,该厂生产玻璃显示屏、显示管等产品,对环境污染较大。2009年5月,成都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着手将废弃的红光电子管厂厂区改建成新的音乐创意产业。建成后的音乐公园中的建筑具有工业历史感的建筑特征,同时也添加了音乐主题的时尚元素。公园中含有室内演艺中心,以及用建筑围合的室外演出空间“成都舞台”。公园内其余商业业态包括音乐酒吧、餐厅、琴行、创意商店等。音乐公园极具人气,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2011年的成都双年展的艺术展和设计展均在音乐公园举行。
从案例的改造手法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改造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有特定历史感的建筑,尽量保留其原有外观,对其配合抗震加固、稍加调整和修复;对于外观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将其外观改造成具有工业特征和历史感的“老工业建筑”;对于新建建筑,采用新旧融合的方式,在风格、肌力上往“老工业建筑”的方向靠近。同时把改建的主题元素通过建筑小品、亦或在建筑外观上表现出来。
5.宜昌市旧工业厂房的特点及改造策略
总说宜昌市现在工业厂房的特点及区位标准分类(包括城区老旧工业厂房和郊区工业厂房)附图说明宜昌老旧工业厂房的大体分布。
目前,宜昌市旧工业厂房主要分布在伍家岗区和葛洲坝及西坝,这三个区域的工业厂房以前是宜昌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些倒闭废弃和由于发展需要而迁址,产生了大量的旧工业厂房。这些厂房蕞终一部分被完全搁置,另一部分被作为储物间或是物流公司的站点,厂房的大空间特点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根据宜昌市目前旧工业厂房的现状和他们的区位分布以及宜昌市城区与郊区发展的差异,主要将旧工业厂房分为两类:城区旧工业厂房和郊区旧工业厂房。
5.1.宜昌市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原则
版权声明:本文由宜昌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