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松木坪镇田野里飞出欢乐的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本忠、吴建林)手里有粮,心中不慌。金秋时节,走在宜都市松木坪镇金刚岭村,只见:风吹田野“稻花香”,满田尽是“黄金甲”。
丰收,对于辛勤耕耘的农民而言,是在田野上绘就的金色画卷;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这是行稳致远的基石。
“近年来,宜都市松木坪镇聚焦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怎么增收益等问题,坚持政府引导、村集体带头、大户参与、群众主体的发展思路,创新实践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村社一体新型经营模式,蹚出了稳定粮食生产、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增收的新路径”。宜都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高波介绍说。
加强土地流转,为经营主体提供舞台
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经营收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松木坪镇党委政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强土地集中合法流转,有效释放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活力。
集体经济组织挑大梁。由镇政府牵头成立松禾溢香合作联社,10个村集体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约5000亩,化零为整开展粮油规模种植,实行品种、耕作、管防、收储、加工、销售“六统一”,预计今年粮食产量2100吨,产值达3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其中,徐家湾村领办的山里香合作社流转土地550亩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将增加到44万元。
培育种植大户抓示范。积极招引有资金、有技术、有情怀的能人返乡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示范。全镇发展农业产业的返乡能人达到200多人,规模流转的种植大户达到50多户,成立合作社60余家,流转面积超过4000亩。
集合职业农民推技术。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员、种植能手,并将其发展为社员,累计培育950人,成为全镇粮油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稳定参与合作社种植的“新型职业农民”达200余人。
这些举措使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依托粮油产业发展,整治撂荒地1300余亩。通过复耕、流转等方式,闲置土地被有效盘活。
优化服务内容,为粮油生产提供保障
在松木坪镇,每一粒稻谷,都是一场农业时代秀。播种机飞速驶过,一排排整齐的田垄上种下了粮食;无人机垂直起飞,低空盘旋喷洒农药;水肥一体化实施,在灌溉的同时完成精量施肥……该镇将粮食种植变得更高产、高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变小田为大田。修建机耕道30公里,新修维修水渠2万米,整治堰塘100口,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强化社会化服务。培植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10余家,整合全镇农业机械为粮油产业提供耕、种、防、收服务,控制机械化种植成本在500元以内,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0000亩。搭建服务平台,以联社和村领办合作社为主体,把分散的农机、农资等整合起来,做好供需对接,稳定种植托管5000亩,推动“种上粮”向“种好粮”转变。庙河村采取托管模式发展“飞地农业”,在观音桥等村种植水稻130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实行政策兜底。按照“种植有奖励、种好有奖补、收益有分成、销售再奖励、成本有兜底”的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市级每亩补贴330元/亩的基础上,镇政府对连片流转农户耕地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主体,每亩补助100元,对开垦撂荒地的主体,每亩补贴200元;每年对种植能手、单产冠军、销售冠军等给予一定奖补激励;对按照统一标准种植的稻谷,溢价30-50%收购;联社盈利部分对村集体合作社进行二次分红。实行“双保险”,除购买水稻保险外,镇政府对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村集体合作社亏损部分进行兜底。三年来,松木坪镇拿出近500万元支持粮油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为农民增收提供路径
增加农户收入是推动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为调动农户的粮食生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松木坪镇在路径上以融合的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深化种植模式融合。大力发展稻-油、玉-菜、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等高效技术模式,提升种植收益。松木坪村打磨山片区利用高标准农田整治的240亩农田,开展大豆玉米复合带状技术试点,实施种肥同播种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一撒了之”,亩均可增收800元。
深化农文旅游融合。创新“稻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禾香田园”环线,举办“油菜花节”“插秧节”“丰收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旅活动,乡村旅游线万人,该镇产业发展镜头亮相央视新闻联播。
深化产加销融合。成功探索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整合各级项目资金1300万元,建成集烘干、仓储、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粮油加工厂和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倾力打造“松禾溢香”自主品牌。制定“三进”(进超市、进食堂、进平台)目标,拓宽销售渠道,目前“松禾溢香”大米销售近20万公斤,成功对接市场客户100多家。
产业融合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每年村集体通过合作社种植优质水稻增加收入10-20万元。农户借助合作社种植技术和品牌优势,每亩增收近1000元。同时,依托粮油主导产业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支持、参与务工等模式,还带动脱贫户监测户近400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
铿锵的音符荡气回肠,跳动的节拍回味无穷,美妙的旋律意犹未尽。松木坪镇正在广袤的田野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行,续写田园里的天籁之音。
版权声明:本文由宜昌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